快把儋州“围”起来

发布时间: 2025-02-28     来源:

“西岸干渠下雨未施工”、“黄沙分干渠抽排雨后积水未施工”……看到工作群中各班组上报的工地受汛信息一条接着一条,项目副经理蒋羲皱起了眉头。

由于海南天角潭灌区地处冲积平原及其特殊的气候条件,导致其每逢旱季就面临着无充足灌溉水可用,而一到汛期就容易出现农田大幅积水的问题。为了帮助该地村民解决这一难题,由公司承建的海南儋州市天角潭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于2024年3月27日正式启动,其主要服务于儋州市天角潭水利枢纽,项目建设输水灌溉渠道19条,共计134公里,覆盖儋州约11.92万亩的农田,项目建成后可形成农田灌溉的良好循环系统,助力当地农业发展。

可儋州市连日来热带低压不断,暴雨连绵不绝,灌区内呈现积水快、排水慢的特点,多处施工现场面临渠道被淹、施工面难以开展的窘境,项目施工进度严重滞后。为保证灌区内农田顺利丰收,并不错过来年2月至10月的耕种黄金期,项目团队必须要在施工条件受限的汛期内完成主干渠道施工任务,才能保证汛期余水排出与农田如期灌溉。

为了如期完成任务,项目团队顶汛作业,在渠道上游采用集水坑降水法,对灌区内多个工点进行积水排出,并尝试从水流汇入口处开始,像围土方一样,于各在建渠道内分段设置全截断式围堰,截断外部汇入水流,同时采用多台抽水泵将工作面内的积水排出,以保证在建渠道施工顺利进行。只要渠道顺利建成,就能把农田内多余的积水排出,保障当地村民获得农田收成。

然而在作业过程中,项目团队发现,由于灌区地处冲积平原地带,土质松软,遇水易坍塌,在采取集水坑降水法、全截断式围堰等改善方法后,降水效果并不明显,仍然无法建立良好的工作面。

就在项目团队一筹莫展的时候,蒋羲发现虽然外部来水速度太快,抽排积水的速度赶不上溢流进工点的速度,导致垫层泡水,现场无法形成有效的施工面,但在黄沙分干渠下游未拆除的旧渠道处,新旧渠道由此断开,水流可以从此排外,相对其他工点而言,黄沙分干渠现场水位较低,在抽排与泄流的配合下,即可保证工作面。于是他提出在渠道上游采用集水坑降水法、全截断式围堰封堵来水的基础上,在下游寻找合适的泄水处,扩大开口断面面积并新建一条过水明沟进行导流泄水,这样被积水覆盖的工作面就能在增加的过水导流明沟作用下,降低受外部来水的影响。

在蒋羲的建议下,项目团队马上进行方案改进,在现有的集水坑降水法、全截断式围堰导流方案的施工前提下,于渠道下游开口泄水并新增多条过水明沟进行导流,在连续的泵排措施下,有效提高了现场降水效率,成功形成完整的工作面,大大加快了项目汛期施工效率。“各个工作面的积水排尽,咱们也可以开始干活了!”蒋羲看着各个工地成功降下去的水位,心中的担子也逐渐放了下来。

如今,儋州项目如期推进,成功构建天角潭灌溉区域数十条渠道,顺利使农田内余水排出,帮助当地村民完成农耕丰收。